“新闻出版总署和广电总局的合并有利于文化企业的跨界发展,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最为关注的是今后出版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融合
仍有问题亟待解决
“今后与电视台、电台的合作将会更加顺理成章,因为我们已是一家。”仿佛已经看到美好前景的王亚非显得非常高兴。因为此前,他就一直倡导立体出版,也坚持版权的价值不仅仅是在于一本图书,更在于它的故事与包含其中的理念。“从这方面讲,版权可以实现影视、网络等多渠道、多元化发展。”
不过在欣喜的同时,王亚非也看到了将要面临的困难,首要的就是工作人员的提升问题,“对于出版社来说,挑战最大的是我们现有的工作人员,尤其是习惯于案头工作的编辑能否适应这种多元化出版的转变,真正在技术、思想准备、资源运用等方面完全进入程序化、熟练化。”王亚非认为这是出版社面临的最大考验,因为出版社要继续生存,很大一部分要取决于从事具体工作的编辑对现代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载体、传承能力的掌握程度。“所以编辑要学习,要完成从单一向多元,从平面向立体,从案头向市场一线等技能的提高。”
在王亚非的规划中,解决人的问题的同时还要加大投入。在他看来,小作坊式的发展不适用于出版业,尤其是在跨媒体、跨领域的今天。“出版业需要加大投入,因为图书可以变成剧本,它是电影、电视剧的一大来源。我们的工作就是挖掘整合,核心是要把图书做得更加社会化、时尚化、趣味化。”
发展
还有更多领域需要开拓
跨界不仅关系到大型文化企业,也不仅止步于国内市场,所以中小企业、海外市场这两个话题也同样出现在了这次采访中。
“文化产业非常大,发展前景非常好,因为它是创意产业,是引领消费,而非适销对路,它是一种投入多种产出,是前景无限的产业。”这是王亚非始终坚持的。但是在发展中,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的多元发展中,资金不足可能是一大掣肘。“现在外贸有国家进出口银行,农业有农业开发银行,搞基础建设有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但是文化产业却没有对口银行。”在王亚非看来,面临多元发展,中小文化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困难,所以他希望国家能建设相应的政策性银行,不仅要对大企业的大项目予以支持,更要降低门槛,对中小文化企业实施优惠利率。
“人不文青枉少年。”在谈到海外市场时,王亚非首先说到了他们那一代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影响之深。所以他坚信这一代以及下一代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两本忘不了的书。但面对人均读书一年不到1本的现状,王亚非忧心忡忡。“目前中国的消费能力很强,但对文化的消费比较随意,不像国外家庭对读书、听音乐会等文化消费都是有规划的,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国际市场学习,把国外好的读书风气引到国内来。”
王亚非也十分看重中国文化在海外市场的开拓。“我们要有好的作家作品、好的汉学家、好的翻译队伍、好的版权贸易工作人员。尤其是在三屏阅读、多元发展的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更尖端的技术,制作更多样的文化产品,这是很好的机会。”但他强调这项工作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发展规划。有目标导向、有专业团队、有专项资金,王亚非说这是海外市场拓展的必备要素。而且他坚持团队中的工作人员要长期驻扎海外,了解当地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法律习惯,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对方的文化,才能使用恰当的方式让中国文化真正地走出去。(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