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走出去的七个“什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6-28 浏览次数: 0

            新闻出版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大力推动新闻出版版权、数字出版产品、实物产品、印刷服务、企业和资本走出去,不断提升新闻出版业的国际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作出了应有贡献。

        党的十八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走出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全力推动新闻出版走出去,我们有必要对走出去工作的相关问题做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更好地推动走出去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一、为什么要加快走出去

        党的十八大把“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把“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开创的五个新局面之一,把“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要求之一。作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新闻出版业需要进一步加深对走出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新闻出版走出去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客观需要。长期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可以用“不解”“曲解”“误解”和“求解”来概括。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一直以俯视的身姿、猎奇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羸弱落后、四分五裂的中国并不值得他们认真研究,全面介绍。西方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远远不如中国民众对西方的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成了西方社会眼中的“另类”。当“扼杀”成为共识时,曲解就成为主流。当中国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脚步越来越坚定时,西方的曲解变得更加急迫。民众的长期不了解和精英们的故意曲解,常常形成令我们委屈不已的误解。误解不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加大新闻出版走出去力度,加快新闻出版走出去步伐,把一个客观而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逐渐打破“曲解者”们对话语权的垄断,通过增加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客观了解,进而减少误解,增进理解,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客观公正的国际舆论环境,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同时,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为新闻出版走出去奠定了基础。当前,西方国家陷入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泥潭难以自拔,与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形成巨大反差。中国的优异表现和庞大消费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目光,在不断寻求经济机会的同时,国际社会也不断增强对中国了解的愿望,希望能够找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奇迹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基因。这为我们加快走出去步伐,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带来机遇。

        新闻出版走出去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梦想,在持续增强硬实力的同时,还必须不断壮大文化软实力。加快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既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年出版图书品种世界第一、日报发行量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世界第二、印刷业总产值世界第三,是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但与世界发达的新闻出版强国相比,无论发展规模、发展格局,还是发展方式、发展质量,都存在着较大差距。要实现强国目标,必须让更多新闻出版企业成为国际一流企业,让更多优质出版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影响主流人群,让更多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提升国际影响力。

        新闻出版走出去是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方面,国际化需要新闻出版走出去。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新闻出版业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特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出版业兼并、收购、重组加速,国际出版传媒业格局出现新变化,对国际出版市场份额的争夺更加激烈。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立足于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数字化要求新闻出版走出去。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数字出版领域确立了优势地位,在专业出版领域探寻出成功的商业模式,在教育和大众领域的数字化收益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我国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之路仍步履维艰,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国新闻出版业只有大踏步走出去,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数字化方面的成功经验,迅速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战略合作,抢占行业未来制高点,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国际上日渐式微的传统新闻出版业不同,这些年,中国传统新闻出版业仍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增长。原因一是在填补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市场空间;二是在享受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新的消费需求;三是得益于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形成的市场拉动;四是依靠行业准入等政策红利。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完善、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新增阅读人群对数字产品的偏爱,上述红利将不同程度地消失和瓦解,传统出版业的发展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和挑战。只有快速适应国际化和数字化的大趋势,形成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中国传统出版业才能实现凤凰涅槃。

        二、什么走出去

        推动新闻出版走出去,首先要界定走出去内涵和外延,建立走出去话语体系。这种界定既要符合我国新闻出版业的产业边界,又要注意与国际通行指标接轨;既要便于统计,又要防止内容交叉。

        2011年出台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对新闻出版走出去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界定,即推动版权、数字出版产品、实物产品、印刷服务和企业、资本走出去。一是版权输出。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新闻出版走出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从版权输出品种、数量和金额统计。二是数字出版产品出口。主要指数字文献数据库、电子书等出口,侧重从走出去金额统计。三是实物产品出口。主要指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传统出版物出口,侧重从走出去品种、数量和金额统计。四是印刷服务出口,主要指我国承接境外印刷加工服务,侧重从对外加工贸易额统计。五是企业和资本走出去。主要统计我国新闻出版企业在境外建社建站、办报办刊、开厂开店的数量以及资本运营情况。

        《发展规划》还围绕上述五个方面内容,对整个新闻出版走出去提出了阶段性目标,即到“十二五”末,版权输出突破7000项,引进与输出比例降至2:1;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出口额突破10亿美元;实物出口数量突破1150万册(份、盒、张),出口金额突破4200万美元;印刷服务出口规模总量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政策体系更加完备;新闻出版企业海外投资额显著增长;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打造六到七家实力雄厚、有国际竞争力的走出去龙头企业;培养一批外向型高层次的新闻出版专业人才;在30个左右国家有计划地布局布点,基本形成覆盖广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新闻出版走出去新格局,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三、走出去做了什么

        新闻出版行业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政府与企业戮力同心,攻坚克难,在走出去方面做了大量艰苦而富有成效的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确立了一个体制。即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走出去运行体制,实现了从外宣到外销的战略转变。

        二是出台了两个文件。《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明确了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内涵和外延,规范了话语体系,摸清了家底,制定了“十二五”时期走出去的目标和任务。《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已出台的走出去扶持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支持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十项行业新政策,对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是搭建了三个平台。通过每年举办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重要国际书展开展中国主宾国活动和参加诸多国际书展,搭建了走出去书展平台;以国际新闻出版资讯库、版权交易信息库、重点项目库、中外作家库和翻译人才库五大数据库为主体,初步构建了走出去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实施走出去人才培养计划,与国外重要出版传媒集团和相关高等院校合作,逐渐形成了走出去人才培养平台。

        四是明确了四个原则。即以进带出原则,通过资源换资源,市场换市场,推动更多中国出版物走出去;多元并举原则,鼓励各种所有制和各种业态的出版传媒企业挖掘自身优势,拓展国际市场;借船出海原则,利用现有国际渠道,输出中国新闻出版产品;本土化原则,注重与海外资金、技术、渠道、人才等要素结合,开发推广适合当地阅读和消费习惯的产品。

        五是主攻了五个主题。实施了五个主题年,即版权推广年、渠道构建年、政策落实年、国际布局年和品牌创建年。每年围绕走出去存在的阶段性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加以解决。

        六是实施了六个工程。“十一五”以来,先后实施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合作)、中外图书互译计划、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计划和边疆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扶持计划等走出去重点工程。

        四、走出去取得了什么进展

        经过多年努力,新闻出版业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是版权输出结构不断优化。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国出版物版权贸易逆差大为改观,从2003年的15:1缩小到2011年的2.1:1。据初步统计,2012年将有可能进一步缩小至1.9:1,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在比例结构改善的同时,质量结构不断优化,对重点发达国家的出版物版权输出总量10年增长82倍。版权输出产品形态从单一的图书、期刊拓展到报纸、音像电子、数字等多种形态。版权输出内容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一大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反映当代中国精神风貌和学术水准、贴近国外受众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的品牌产品走向世界。

        二是实物产品出口稳步增长。近年来,在人民币升值、数字产品冲击和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极为不利情况下,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适时放开出版物出口权,调动各种所有制企业出口积极性,实施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新闻出版实物产品出口保持了持续增长。2011年累计出口金额为7396.6万美元,比2010年增长近一倍。2012年出版物实物出口金额预计将首次超过1亿美元,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

        三是数字出版产品出口势头强劲。2012年我国期刊数据库海外付费下载收入超千万美元,电子书海外销售收入近500万美元,网络游戏出口额达5.7亿美元。

        四是印刷服务贸易顺差明显。2012年,印刷服务出口企业对外加工贸易额达到680.09亿元,占印刷业总产值的7.84%。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印刷产业带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印刷加工基地。

        五是企业和资本走出去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新闻出版企业已在境外建立各种分支机构459家。一些走出去骨干企业积极探索走出去持久发展模式,研究走出去成功商业模式。

        六是重点工程支撑作用更加明显。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实施4年来,共有515个项目、约2000种外向型图书获资助。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实施三年来,一批优秀外文图书进入全球3000多家主流实体书店销售网络,数十万册中文图书在全球100多家华文书店销售,亚马逊“中国书店”上线中国图书达18万种。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工程取得很大进展,2012年十多个重点企业走出去项目获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涵盖了走出去多个重点领域。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截至2012年年底,共与61个国家的486家出版机构签署了1095项资助协议,涉及38个语种的2201种图书。

        七是重大活动影响深远。2009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海外举办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出版文化交流活动,共举办大小活动600余场,多方位展示了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达成版权输出2417项,实现了“精彩、圆满、成功”的最终目标。2012年的伦敦书展,中国展台面积达2019平方米,创下伦敦书展历届主宾国展台面积之最。中国代表团输出版权1859项,举办了300多场各类精彩的文化活动,在英伦半岛刮起了“中国旋风”。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作为国家级奖项,自2005年设立以来,来自10多个国家的28位对推动中国文化和中国图书走出去作出突出贡献的翻译家、作家和出版人获此殊荣,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走出去有什么困难

        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取得了良好成绩,但从整体上看,进一步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仍存在许多困难。

        意识形态壁垒严重,东西方文化差异明显。由于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华文化持有偏见,对世界范围内客观存在着的不同文化价值取向怀有对立心理,使我国新闻出版产品进入西方主流社会面临重重困难。加之英语为世界主流语言,欧美文化在国际传播中处于强势地位,使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处于不利境地。

        新闻出版企业实力不强,走出去动力不足。尽管我国新闻出版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整体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同国际同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表现在内容原创性、新技术运用、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一些新闻出版企业满足于在国内市场跑马圈地,对走出去有畏难情绪,对走出去的政策了解不够,运用不足。

        政府资源分散,政策资金不到位。一方面各部门制定的走出去扶持政策还较分散,没有形成合力;另一方面承担走出去责任的部门经费不足,一些扶持计划一时难以实现。此外,现有政策在支持力度、配套体系,以及可操作性方面与走出去现实需要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走出去服务有待加强,统计有待完善。目前走出去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服务平台还不完善,中介服务组织功能未充分发挥。数字出版产品出口、中外合作出版的产品、作者和民营策划公司向境外输出的版权、非国有文化企业在境外销售的产品均未纳入走出去统计范畴。

        走出去人才缺乏,对国际市场了解不足。我国外向型版权贸易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翻译人才匮乏,导致对国际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把握不准,对精品图书和畅销书国际运作缺乏判断力,对新闻出版国际传播和贸易规则缺乏认知和了解。

        六、走出去下一步应重点做什么

        结合新闻出版走出去工作实际,下一步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推动新闻出版走出去:

        一是加快走出去宏观和微观布局。新闻出版走出去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在重点国家和重点区域有计划地布局布点,形成覆盖广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新格局。在宏观上,应针对不同国家新闻出版市场制定不同战略。对发达国家,提升走出去内容质量,完善走出去产品结构,增强主流渠道认可度和主流人群认知度。对周边国家,利用人文相近、地缘相通、商脉相连的优势,促进双边、多边新闻出版市场共同发展繁荣。对发展中国家,尊重文化多元多样,结合我国对外援助项目,帮助其新闻出版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对新兴国家,突出双边合作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基础。对海外华文市场,充分发挥当地新闻出版机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共同开发的合作机制。

        在微观上,通过改善版权输出内容结构、语种结构、区域结构,扩大版权输出规模。支持有实力企业在电子纸、电子书包、云出版等新兴业态领域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技术领先的数字出版产品进军国际市场,推动更多数字出版产品走出去。加快实施品牌战略,以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推动更多实物走出去。支持印刷复制企业用先进技术设备加快升级改造,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印刷服务走出去。支持有实力的出版传媒企业兼并、收购境外有成长性的优质出版传媒企业,实现跨国经营,推动资本走出去。

        二是应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走出去政策。加快落实《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用好国家和有关部门出台的扶持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财政、金融、税收和保险等政策,以及扶持出版传媒企业走出去的十项行业政策。用好各类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和帮助出版传媒企业争取和申报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中央奖励资金、国家出版基金、中小企业扶持资金,鼓励列入中央各部门专项资金扶持范围的出版传媒企业争取地方配套政策和资金扶持。用好各种融资渠道,组织指导走出去企业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为新闻出版走出去企业提供的专项贷款;支持有条件企业上市融资或通过各种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创意产业投资基金等渠道融资。争取扩大出口退税企业范围。

        三是应大力实施走出去重点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重点扶持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反映当代中国精神风貌的精品出版物的翻译、出版、营销和推广。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重点支持国内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扩大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数量和规模。中外图书互译计划重点与约5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政府间互译协议,支持双方出版传媒企业互译出版有利于增进关系、加深了解的精品图书。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重点构建以国际主流营销渠道、百家海外华文书店和国际重点网络书店为主的立体化中国出版物国际销售网络。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计划重点扶持一批外向型骨干企业到境外创办出版机构、输出重点产品、参与国际资本运营和市场竞争,培育一批跨国出版传媒企业。边疆地区新闻出版走出去扶持计划鼓励边疆地区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扩大与周边国家新闻出版业的交流与合作。

        四是应加强走出去品牌开发。当前,新闻出版走出去开始从以数量为主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应加快推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以传播当代中国主流文化为主要内容,打造中国主题图书国际品牌;以当代实力派作家及其作品为主体,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作家与中国文学品牌;以让国外读者学好汉语为目标,打造对外汉语教材国际品牌;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打造中国传统文化图书品牌。此外,还应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培育百种学术期刊国际品牌;以重要学术期刊数据库、学术文献数据库、知识创新点数据库等为重点,打造数字出版产品国际品牌。

        五是应加快完善走出去信息服务平台。继续以建设国际新闻出版资讯库、版权交易信息库、重点项目库、中外作家库和翻译人才库为主体,完善走出去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对重点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国际重点出版传媒企业动态研究,提高走出去的针对性。加快发展走出去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投资促进机构、版权代理机构、人才培训机构、法律咨询机构、会展服务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开展各项业务。

        六是应强化国际人才培养。以新闻出版业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版权贸易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翻译人才为重点,加大国际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加大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对翻译人才的奖励力度、建立国际翻译人才库、开设翻译人才培训班等方式,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东西方文化、熟知国外读者思维方式、阅读习惯和语言特点的国际翻译人才。选拔一批优秀业务骨干通过出国培训、到国外知名企业深造等方式,加强对国际版权贸易人才的培养。支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参加国外重点领域专业培训,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实施,培养一批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七是应加快完善走出去统计体系。应将数字出版产品出口、中外合作出版产品、作者和民营策划公司向境外输出版权、非国有文化企业在境外销售的产品纳入走出去统计范畴。建立健全各种所有制企业在走出去资金、产品、项目、人员等方面的统计指标体系。

        七、走出去当前应注意什么

        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继续做好新闻出版走出去工作,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应处理好外宣和外销的关系。出版物只有在被阅读的时候,才能成为沟通心灵的桥梁和纽带。我们的外宣产品必须要为国外读者所需要,而不能仅仅是我们想推出的产品。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变外宣为外销,寓外宣于外销。

        二是应注意处理好中国内容和国际表述的关系。任何文化输出,如果解决不好本土化问题,都可能因为水土不服而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应精心挑选我们想输出而对方又可能接受的内容,使用对方喜欢的表述方式,尽量选用以对方语言为母语的翻译家,与对方的主流发行渠道合作。

        三是应注意处理好重点突破与全面兼顾的关系。应着力拓展欧美发达国家新闻出版市场,以此带动整个世界市场的开拓。应充分利用我们的地理、人文和商脉优势,加大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出版走出去。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不断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和海外华文市场的布局。

        四是应注意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新闻出版走出去在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应注重质量的全面提升。现阶段,在强调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同时,应特别加强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注重品牌的打造和输出。

        五是应注意处理好政府扶持和政府干预的关系。走出去初期,需要政府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府则应侧重在政策设计、资金投入上发挥作用,努力为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则应尽量减少干预,把走出去工作更多地交给企业来完成。

        六是应注意处理好资源投入和资源合理分配的关系。在走出去方面,资源投入不足和资源浪费两个现象同时存在。资源浪费的原因在于走出去的权责不统一。在目前走出去资源仍很短缺的情况下,一方面应想方设法增加走出去的资源投入,同时应注意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应特别强调权责统一,最大程度地避免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形成的资源浪费。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新闻出版业正大步走向世界,中华文化也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产业实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正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推动新闻出版业以更大的步伐走出去。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加速推进新闻出版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才能早日实现中国梦。(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