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出版人的流动规律 促进行业整体发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10-25 浏览次数: 1310

            每个行业都有兴衰起伏,审视近些年出版行业的发展曲线,很明显地看出,从2008年开始,出版市场似乎就如股市难以反弹,一直无法恢复元气。正是因此,这个行业对经济有着异常敏感的神经,经济大背景的兴衰,直接牵动着出版行业的起伏。对于入行门槛较低的出版行业来说,其行业发展的核心,不仅在于环境和机制,也在于从业人员的整体状态。

  寻觅出版人的流动规律,能更直观地看到行业在变化中的核心竞争取向。不妨依照中国电影人的划分,亦将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出版人分为几“代”:

  勇猛的出版第一代,是怎么拼出来的呢?这些人入行较早,在前几年的行业兴盛期,赚得盆满钵满。这代人如今大多已过不惑之年。近几年他们也在寻求出路,但又碍于年龄和资历,缺乏跨行业发展的资本,唯有在本行业中养老更体面。其中不乏有人万分感慨,当初投错了行业,金融行业的同龄人年薪是自己的几倍。其实,当时在最容易赚钱的年代,他们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出版业,享受到了行业兴盛的恩惠。风水轮流转,谁也无法一辈子抓住所有的好机会,更重要的是,谁又能预判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呢?对于一个行业来说,低谷就是吃苦磨练的阶段,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亦是如此。

  轮到承上启下的出版第二代了。这部分人大多从毕业就入行出版业,如今有了十年左右的出版经验,其中少部分幸运的人也经历了出版业最繁荣的年代。他们如今处于而立之年,正在谋求升职出路,而出版业的骤然崩盘,也让他们离理想中的“高薪”职位越来越远。有不少人离开了出版业,也有些人坚守出版理想,继续做着名利双收的梦。在职业生涯的黄金阶段,当年富力强的一批人遭遇行业的兴衰交替,被动接受着行业变局,他们的体会千滋百味。

  再有就是正磨练意志的第三代出版人了。这些新人大概也认同了出版业的薪酬制度,否则仅凭借所谓的出版理想,怎会选择出版行业?职业前途微弱到模糊,不明朗的市场,加上较低的薪酬,致使如今出版业留不住年轻人才。他们往往熬不过几年的培养期,看不到实在的收益,迫于职业发展和生存压力而流向其他行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穷困潦倒中能安心于做出版的人,更有可能耐得住寂寞,最终有突破。在出版业处于变革的当下,要靠新力量来创造一个全新的出版业。如何留住年轻的人才?如何让他们看到行业的曙光?这也让出版机构绞尽脑汁。

  不得不提的是,出版业中还有一类人,属于投机一代。这部分人是在图书繁荣年代,从其他行业投机过来的。当然,他们现在也大部分都离开出版业,资本流向哪里,他们就奔向哪里,属于资本驱动型人才。他们有着各种资源,也能做得来除了出版以外的生意。这也说明,出版行业的入行门槛相对较低,于是在出版兴盛期,大量人群流入出版行业,又在衰落期大量流向其他行业。在阅读需求多元化的当下,出版业需要知识多元化的人才,但利润下滑导致薪水较低,往往无法吸引综合能力强的人才,也让人才不断流失。

  谁都不想看到一个怨声载道的出版业,但谁也无力挽回整体市场的萎缩。在某些繁荣的板块如小说、手绘、亲子等,也都充满了非理性竞争,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这恰恰是因为读者的消费趋于理性,市场对出版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各个出版机构雷同的考核机制、人才结构,是否也说明一个行业日益缺乏活力?

  在传统的出版机构中,靠编辑与发行这两个基本队伍,就能满足出版需求,而当下既然市场有变化,人才结构也需随之转变。更要顺应新的利润增长点,创设新的岗位,设计新的考核,使人才结构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如此,凝聚并积累内部的力量,以此催生更丰富的外部盈利模式,借鉴并吸收各行各业的创利思路,带动新的出版机会,使出版机构由内而外焕发生机。

  行业有兴衰,每个人不可能总是处于行业的最高峰,他入行的时间点,或早或晚,或兴或衰,当下看是繁荣,或许几年后便是衰亡。而随着时间和年龄的推移,一把年纪的你,还有机会再作选择吗?马云的成就其实给后来人带来了很大障碍,在他的领域他人无法超越。不少人都感叹马云的运气和时机,但如今在马云的身后,电子商务行业的人仍在不断摸索,谋求创造新的神话的可能。生命在于运动,这种“动”,或许就是不断创造内部的活力。( 来源:新华书目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