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课堂教育信息化依次出现幻灯片技术、计算机与电气化技术、投影仪技术、网络化远程教学技术、无纸化课堂技术,如今可以说课堂教育真正进入了多媒体教学新天地。高等教育将越来越依靠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与维护。
出版服务的传统优势
以出版社为主体的信息化工具与设备提供商,目前在高等教育课堂实践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因为根据科技教育类出版社的悠久发展历程,类似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国家级的优秀大社无论在上游资源还是在下游发行渠道上,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所谓上游资源,包括:优秀作者资源,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人就是在职教授、工程师等研究人员,他们所讲授的课堂内容基本都需要通过科教类出版社编辑整理、出版发行,最终以图书、光盘、电子读物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科教类出版社同时也经常参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制定、各级学科战略规划项目建设的工作,所以在高等教育的最初阶段就已经参与其中,并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课堂信息化教学的方式方法。所谓下游渠道,是指大型出版单位拥有与各级高校和各大中城市新华书店的长期合作经验,在新书推荐、发货速度上,都可以使目标受众享受到快捷的服务。另外,从目前的出版印装制作技术来看,我国出版单位还是拥有比较明显的技术优势,在经过高等教育专业编辑队伍的前期编审校工作后,最终由印刷厂将各类教材、教学成果以纸质化或数字化的样式制作出来,使其具有商品属性并享有《著作权法》的保护。并且,在当前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已完全实现无纸化教学,信息化授课也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方式,所以,作为教材提供商的科教类出版单位尚未在信息化浪潮中受到冲击,而是激流勇进。
瓶颈难突破?
当然,在互联网技术、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云计算快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也应该看到传统出版行业可能遇到或已经遇到的发展瓶颈。
第一,根据出版行业的基本属性,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新进展与新发现、光纤到户和无线技术到PDA(掌上电脑、手机等)的信息传播速度,出版单位推出新书或数字产品的速度肯定会相对滞后,而课堂教学只需要借助网络这个媒介就可以使受众了解最新的科技知识与新发现。不光是教育领域、教学环境,据调查,在各种生活工作情境中,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借助掌上电子设备通过无线网络进行阅读,阅读方式也正逐渐趋于快捷、速食节奏,如果以“存在即合理”的标准来看待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是大势所趋的话,出版单位也必须调整自身发展模式和思路,从根本上做到与科技进步、信息传播同速相行。
第二,随着教育部、各级教委提出和落实“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的科教兴国、创新争先的战略新思路,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阶段教学模式都在逐步脱离以往的“苏联教育”模式,反对“填鸭式”教学,提倡创新与发散型思维方法,鼓励教学中的标新立异,实现知识创新的“摩尔定律”级增长,信息化教学正好能适宜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鼓励学生和教师脱离教科书的刻板框架,更多地通过视觉或触觉的直观接触,加深记忆和收获启示。所以,出版单位也要在形式上更多地做出新颖的多媒体产品,使文字知识更多地以“声光电味”的形式表达出来。
第三,信息专业化、碎片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高等教育教学是使学生从通才变为专才的重要过渡阶段,前阶段为本科生教育,后阶段为研究生教育,在前一阶段,信息化教学可以提供类似“电大开放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的便捷式服务,后一阶段则更多地依靠阅读专业性论文、查找学术期刊文献、了解尖端领域科技新报道来实现基础理论创新。在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数字化建设上,国外的爱思唯尔(Elsevier)、施普林格(Springer Group)等出版机构,无疑是走在前面的,我国的科教类出版单位还需奋起直追。
突破需要抓住核心
诚如以上分析的三点尚待改善之处,科教类出版单位也在积极寻找对策和突破点,并且已经紧紧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即出版单位应为科学技术知识的内容提供机构,而不是仅限于作为教材教辅的复制发行单位,因为在整个出版流程中:编辑出版是过程,产品形式是表达,学术内容是核心。我们最终要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的也是科技创新知识,同时加强学术论文、文献条目等专业信息的碎片化分类整理与集约管理。例如,在2012年12月20日,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就通过收购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来加快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升级,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并将继续通过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扩张的战略布局,构建新形势、新局面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市场竞争地位,逐步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打造成中国科技出版“旗舰”,成为中国最大的科技内容集成机构和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知识传播系统的骨干力量。(来源:新华书目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