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质量是出版企业的生命线,但就质量谈质量是不够的,产品质量实际体现的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和员工素质、管理能力、执行力等综合素质。”日前,面对《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的提问,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这样表达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就少儿出版企业而言,老老实实地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做好服务,才是企业的根本。
少儿出版也是教育工作
作为唯一冠有国字名号的少儿出版社负责人,李学谦推崇该社首任社长、总编辑叶至善主张的“少儿图书编辑工作实际是教育工作”的观点。在李学谦看来,少儿读物除具有认知、审美、娱乐等功能外,还要有教化作用,使孩子们通过阅读受到启发、获得知识,为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少儿出版必须把根扎在少儿成长过程中。
纵观国外一些少儿出版企业的发展,李学谦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企业重视教育。“这种重视不是简单的孩子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而是根据少儿成长规律,传承传播文化,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而李学谦担忧的是,目前国内少儿出版存在的某些过度商业化、娱乐化、轻阅读、浅阅读等现象,对少儿成长不利,也违背了少儿出版的规律。
员工素质高产品才过硬
2009年~2013年,中少总社出版原创儿童文学新书879种,平均年出版176种,每种图书平均印数超过5万册,重印率100%。在跟风、重复出版现象普遍被诟病的今天,中少总社重印率实现100%的原因,在于重视对企业员工素质的培养。
在李学谦的管理理念里,打造一支高素质队伍的标准是,对少儿出版有文化自觉、忠诚少儿出版,熟悉少儿出版业务。为此,中少总社建立了一整套员工录用、培训、考核、奖惩、晋升、辞退制度并严格执行。编辑培训至少每月一次,编辑每年还要参加语文知识和编校技能考试。李学谦认为,出版企业的活力来自于员工创造潜能的发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特别是编辑是出版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出版社社长不仅要善于发现好编辑,还要给这些好编辑足够的尊重,持续地关注和培养,给予尽可能高的待遇。
提质根本在于增强创新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是业界对童书出版现状的描绘。据开卷数据统计,全国580余家出版社中有540余家参与少儿出版,占总数的90%以上。
对此现象,李学谦认为,仅靠全国30余家专业少儿出版社很难满足少儿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因而全行业参与少儿出版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毕竟是依赖资源投入实现数量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未来,单靠资源投入,将很难实现少儿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以开卷提供的一组数字举例,李学谦说,2013年1~11月少儿新书出版1.98余万种,同比增长率14%,而市场零售额增长6.6%。以14%的增长率换取6.6%市场零售增长,投入和产出显见不成比例,由此导致库存增加,单品种效益下降。再分析出版资源的供给,2013年全国出版单位申报了4.7万余种少儿图书选题,李学谦提出一系列问号:作家在哪里?编辑在哪里?渠道又在哪里?如果种种回答都不能令人满意,那么,跟风出版、重复出版甚至是粗制滥造就成为不可避免。
李学谦呼吁,对于出版物质量问题,除关注编校、装帧、印制等方面外,还要格外关注创新能力的提高。少儿出版企业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推出精品力作,才是从整体上提高少儿出版质量的根本。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
新中国少儿出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要尽快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李学谦的观点是:必须依靠质量、效益、创新及与科技融合,从中国制造中发掘中国品牌。
《丁丁历险记》《长袜子皮皮》《洋葱头历险记》等作品,在全世界广受少儿读者欢迎,李学谦慨叹:中国少儿出版和国际少儿出版的差距在于,中国在卖产品,而国外在卖品牌、卖知识产权。
那么如何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在加强原创出版的基础上打造精品力作,在打造精品力作的基础上推出自主品牌,特别是注重反映当下中国儿童生活现状,塑造出具有时代永久记忆的不同儿童形象。李学谦说,中少总社将选择这条路径。
走这条路并不容易。李学谦告诉记者:“希望中少总社能够不断引领少儿出版潮流,在世界少儿出版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毋庸置疑,坚定的信念一定会拉近中少人与目标的距离。(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