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传统媒体特别是地方媒体,对融合发展的理解还存在着一定误区:有的把融合简单地理解为“报道上网”和“网评见报”;有的以为建起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就是融合;有的认为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传统媒体退出传播领域。出现这些误区的症结在于只有互联网意识,没有互联网思维。
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兴媒体的挑战,《指导意见》开出了一剂“药方”:融合。
时代潮流激荡奔涌,作为传统媒体,唯有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积极融合方为良策。
积极融合,要正确认识传统媒体面临的严峻形势。当前,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对传统媒体带来很大冲击。从意识形态领域看,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从媒体发展格局看,传统媒体的受众规模在缩小,市场份额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青年一代更是将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从舆论生态变化看,新兴媒体话题设置、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大量社会热点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面临挑战。可以说,传统媒体已经到了一个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
积极融合,要清醒认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目前存在的缺陷。传统媒体的缺陷是:新闻时效滞后,惯性思维模式,经营形势严峻,新闻表现手段单一,信息容量受限,缺少深度链接和互动性。新兴媒体的缺陷是:缺少懂得传播规律和新闻常识的专业人员;缺少社会担当意识,过于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
而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共同的缺陷是,受众存在巨大的群体缺失。传统媒体几乎失去了青年读者,青年群体被新兴媒体给吸引走了;新兴媒体因为采用的是新技术手段,面对正在老龄化的中国,面对数亿老年人,新兴媒体还无法让这个庞大群体主动接受。
积极融合,要努力克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滞后认识和观念偏差。对于传统媒体的管理者而言,要挪动屁股,更新观念,跳出传统媒体的本位和思维,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形成适应融合发展的新观念新认识。不要满足现状,患得患失,担心打破原有格局,认为融合发展多此一举、没有必要,不搞融合发展也还能活;不要心存畏难情绪和惰性心理,对融合发展缺乏信心,不愿试不愿闯;不要坐等给政策、给资金、给项目,更不能用办传统媒体的方法来对待融合发展,拿出的方案、提出的措施往往不对路。
积极融合,要用互联网思维办媒体、促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此起彼落的关系,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此长彼长、互荣共生的关系。大多数传统媒体对融合发展的理解还存在着一定误区:有的把融合简单地理解为“报道上网”和“网评见报”;有的以为建起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就是融合;有的认为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传统媒体退出传播领域。出现这些误区的症结在于只有互联网意识,没有互联网思维。所谓互联网思维,核心在于用户至上、简约极致、开放共享、迭代创新、跨界协作,通过流量的积累寻找赢利模式。要实现真正的、科学的融合,就是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用互联网的思维办媒体、抓融合、促发展,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
媒体融合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的一系列探索实践及取得的初步成效,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传统媒体如何更好借鉴新兴媒体强大的聚合力、散发力,既保持原有真实性、权威性、专业性特点,又能够在庞大的信息场中进一步彰显主流价值,仍需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在新格局中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进一步壮大主流舆论的影响力。(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