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的未来值得期许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9-12 浏览次数: 1088

        期许1

        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将平分秋色

        从本质上说,数字阅读只是阅读介质的一种转型。身处知识爆炸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手中的书本是什么形式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对阅读习惯的坚持。在一场关于“深浅阅读”的争论中,有位网友的发言颇具代表性:“我也喜欢纸质书,但至少现在没人捧着竹简看了。”笔者认为,阅读的深浅,主要取决于人们阅读时的心态,以及对将要阅读内容的爱好、重视程度。对于特别重要、特别严肃的内容,人们就会打起十二分精神仔细阅读、反复推敲;对于特别喜欢的内容,人们也很容易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而对于新闻娱乐八卦,人们则会很自然地选择浏览式、跳跃式甚至是标题式阅读。当然,对于阅读介质从纸张到电子的巨大转变,大部分人特别是成年人都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表明,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7.8%,数字阅读的接触率增至50.1%,首次超过半数,且逐步接近图书阅读率。在这些数字阅读接触者中,中青年成为数字阅读的主力人群。在国外,推出Kindle不到4年的时间里,亚马逊网站Kindle电子书的销售额就已经超过了所有纸质书。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数字阅读技术的更新换代和日趋完善,优质电子读物的不断丰富,以及年轻一代的迅速成长,会有越来越多的阅读者接受、适应并习惯数字阅读,数字阅读终将与纸质阅读分庭抗礼。

        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之间只有分立,没有对立。对真正的阅读者而言,只是意味着不同的阅读体验。喜欢纸质阅读的人们,追求的是书本的油墨芳香和在灯下手不释卷的那种情怀;喜欢数字阅读的人们,享受的是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和阅读内容的多样性。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有关国民阅读倾向的研究表明,在数字出版历经10多年发展之后,尽管目前仍有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但已有15.0%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2.4%的人倾向于“在数字阅读器上阅读”,倾向于数字阅读的人群比例已达33%。另有7.1%的数字阅读者表示,在阅读过某一电子书后还会购买该书的纸质版本。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强劲增长的数字阅读与稳步增长的纸质阅读之间,仍将会呈现出一种相互冲突却又共生共荣的复杂态势。目前,国家政策为数字阅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都在用各种方式切入移动阅读这个行业,并在战略上进行布局。就像纵横中文网副总裁许斌曾说的那样,“现在的数字阅读行业是面临变革前夕和爆发前夕的行业,未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期许2

        付费阅读将成主流和常态

        数字阅读主要包括PC机阅读、手机阅读和阅读器阅读3种方式。无论哪种阅读,都需要阅读者到内容提供网站上去下载阅读内容。目前,各大内容服务商的营运模式都是部分免费、部分收费。用免费阅读拉升人气,用付费阅读支撑发展。按理说,只要是真正优质的内容,人们还是愿意付费阅读的。Kindle的热销,以及亚马逊网站上付费电子书和报纸、杂志的大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然而,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50.1%的数字阅读接触者中,仅有38.7%的人表示能够接受付费阅读,能够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1.28元。而在2010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53.8%和3.45元,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究其原因,我的个人体验,关键还是缺少优质内容,或者说缺少真正有吸引力的优质内容。新图书、畅销图书和真正想要阅读图书的电子版,都比较难以在现有的内容网站上找到。《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数字出版整体收入虽增长迅速,但与数字阅读和传统出版业更具相关性的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仅为61.75亿元,只占数字出版总收入的2.43%,增长速度仅为7.0%,远远低于数字出版31.3%的整体增速。由于缺乏清晰的赢利模式,加上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和出版社的出版权益因为数字版权问题难以得到基本保障和有效维护,大部分传统出版企业仍视数字出版为“鸡肋”或“副业”,优质内容难以脱颖而出,形成规模。

        另外,目前国内内容平台的建设有过于分散之嫌,缺少像亚马逊那样集中、强大的数字化平台。尽管有许多优质传统出版物已经成功转化为电子书,但读者找起来并不容易,需要有影响力的平台,将适合的内容精准地推送给适合的人群。数字阅读服务,是包含内容、技术、体验和运营的综合服务。要做好这方面服务,拥有内容的传统出版企业和拥有渠道平台的互联网企业缺一不可,双方如何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优质内容和优质服务,离不开付费阅读模式的支撑。只有当付费阅读成为数字阅读的主流和常态时,才会促使更多优秀的出版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进入这一行业,提供越来越多的优质内容和精准服务。应该说,数字阅读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培育出一批对优质内容和深度阅读有需求的阅读者,特别是随着中青年读者逐渐成为数字阅读的主力,这方面的用户需求只会越来越强烈。对这部分读者来说,只要内容和服务足够有吸引力,付费阅读不是问题。以定位精品阅读的“多看阅读”为例,2013年年初其付费用户数为3万,到年底就已达到30万,营业额一年来增长了近10倍。一个更为典型的案例是网络文学,经过10多年的漫长发展和市场培育,它已成为互联网行业少见的用户已经形成付费习惯的领域。在2013年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上,唐家三少以2650万元版税蝉联“网络作家富豪榜”状元宝座。可见,数字阅读行业已慢慢步入成熟期,赢利模式逐渐清晰。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纷纷进入这一行业就是一个明显信号。我们有理由期待,随着优质内容的日益丰富和阅读服务的日趋完善,人们会逐步认可并习惯付费阅读。付费阅读应该也必须成为数字阅读的常态,才能促进和保障这一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期许3

        个性化阅读将成发展趋势

        数字出版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使得人们的阅读选择更为个性化。如果你是一位文艺青年,可以选择“豆瓣阅读”,不仅可以读到很多高质量的美文,还可以直接发布、出售自己的原创作品;如果你是一位政府官员,建议订阅“新华频媒云阅读”,新闻头条、台海新闻、国内精选、国际要闻、财经资讯、军事社区等应有尽有,也可根据需要订阅其他频道;如果你习惯或经常需要阅读英文原版书,不要犹豫,请去亚马逊网站下载或购买Kindle电子书;如果你是一位喜欢分享阅读体会的读者,“拇指阅读”将会是你不错的选择。这是一个聚焦深度阅读的读书平台。一方面,它可以提供品种丰富的精品图书,其“京东专区”分销京东30万册电子书,“中信云书店”适时推出中信出版社的正版电子书;另一方面,强调以书会友,用户可分享笔记、发表书评,同时支持各类主题阅读,方便读书人找到自己的阅读小圈子。如果不愿意看书,你还可以选择“听书”。搜狐的听书频道、酷听网、天方听书网、懒人听书网等,均可提供丰富的有声电子读物。既可以在线听书,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书”下载到手机、iPod等设备中,像听音乐一样听书。经过10多年的发展,数字阅读行业开始步入“深耕细作”阶段。

        个性化即差异化。差异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行业或一个市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差异化的出现,源自用户群体的成熟,主要体现为他们能更加清晰地界定自己的需求。随着数字阅读用户群体的日益壮大,其阅读需求也在逐渐分化。不同年龄层次、收入程度、教育背景的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肯定不同。女性白领喜欢时尚、财经、职场类图书,青少年偏好校园、网游、漫画、玄幻等小说类图书,中老年读者可能希望看到人文历史、人物传记或经典古籍类图书,专业人士则对行业类题材的图书更感兴趣。如何针对不同喜好的目标用户进行内容细分、精准推送和增值服务,将是数字出版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只有当数字化产品能真正满足读者需求时,才能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付费意愿和消费潜力,从而发展培育出稳定的付费用户群体,支撑起数字阅读行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很多传统出版企业已经发现,仅仅将存量内容资源进行简单的数字化加工,作为电子读物提供给读者,并不能带来很好的收益。未来的数字出版,必须积极探索新的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以适应日趋成熟的互联网生态和用户群体的需求。可以预见,未来的数字阅读行业将在个性化、精细化、品牌化的道路上曲折前行。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学院)

        观点速览

        从本质上说,数字阅读只是阅读介质的一种转型。身处知识爆炸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手中的书本是什么形式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对阅读习惯的坚持。

        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之间只有分立,没有对立。对真正的阅读者而言,只是意味着不同的阅读体验。喜欢纸质阅读的人们,追求的是书本的油墨芳香和在灯下手不释卷的那种情怀;喜欢数字阅读的人们,享受的是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和阅读内容的多样性。

        数字阅读服务,是包含内容、技术、体验和运营的综合服务。要做好这方面服务,拥有内容的传统出版企业和拥有渠道平台的互联网企业缺一不可,双方如何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如何针对不同喜好的目标用户进行内容细分、精准推送和增值服务,将是数字出版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只有当数字化产品能真正满足读者需求时,才能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付费意愿和消费潜力,从而发展培育出稳定的付费用户群体,支撑起数字阅读行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