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版权及数字化是发展的核心问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9-18 浏览次数: 1047

        核心观点:新技术日新月异,在出版社人才、技术、资金储备有限的前提下,相比跨界出版,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更倾向于跨界合作出版,出版社投资阅读终端生产的教训说明“有所为,有所不为”仍然是难以颠覆的经营之道。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社长 徐江

  在少儿出版“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下,如何找寻属于少儿出版社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是每一位出版人无法回避的课题。

  出版社未来之争在于版权。近年来,作者方“一女二嫁”甚至三嫁、多嫁有之;出版方不惧选题重复、内容雷同“众星捧月”也有之。而在版权引进方面,更是争先恐后,明争暗斗,唯恐不逮。在出版方的推动下,版权(作者)方及代理方见利忘义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一现象既表明了从出版方到作者版权意识的日益增强,也表明出版领域亟待重建交易秩序。的确,掌握优质版权资源越多,出版社的发展空间越大。但问题的核心是何谓优质版权资源,何谓掌握。第一,不是名家的全是优质资源,也不是获奖的尽是优质资源;第二,不是买到手就算掌握了,可以高枕无忧了。对此,笔者的理解是,一要理性,不盲目跟风、追高,“众星捧月”的出版模式不利于出版业的健康发展,一味引进的出版模式更不利于出版社社会责任的担当,因此,少儿社要把发现和培养新作家、新作品作为版权之争的一个重点。二要自主。只有那些属于出版社自主策划的选题、书稿,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出版社自己的版权资源。因此,要持续加大原创图书的策划、组稿和对著作权买断的投入力度。三要自重,学会自我保护,看好自有版权。一方面,编辑在书稿加工过程中得到作者认可的劳动要以合约的形式固定下来,而对于可能成为品牌或致力打造的图书,要通过商标注册的方式把图书品牌保护起来;另一方面,要明晰版权的存在形式,尽可能多地将不同版权形式签署下来。

  出版社未来之路在于新技术运用。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技术革命与发展。对于当代出版人来说,无论是跨界出版还是互联网思维,对于新技术的态度首先取决于出版人的社会责任意识。作为作者,无一不想让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广为天下知”;作为读者,却只有有限的适合自己的渠道,因此,出版社只有把内容做到多介质承载、多渠道传播、多形式表现,才能在作者和读者间搭建丰富且通畅的渠道,不负供需双方的期许。从这一点来讲,热情拥抱新技术、大胆尝试新技术是每一位出版人应当秉持的理念。笔者的思考是,一是关注新技术对图书内容价值的挖掘和提升。对技术的包容度和对与技术合作的宽容度决定着内容传播的延展性和生命力,而这种延展性和生命力正是时下出版社普遍关注的所谓发展空间和利润增长模式。因此,与其靠增加品种、扩大规模来实现增长,不如以技术换效益,利用内容方面的优质资源与运营商、软件开发公司进行合作。充分挖掘和提升现有图书内容价值的方式将有助于出版社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丰富。二是新技术的运用一定是以强化自身建设为目的。对于出版业而言运用大数据技术尚在摸索阶段,年内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将再建1至2家天猫分店,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实现本版图书的网上连锁经营。三是不求所有,但为我用。新技术日新月异,在出版社人才、技术、资金储备有限的前提下,相比跨界出版,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更倾向于跨界合作出版,出版社投资阅读终端生产的教训说明“有所为,有所不为”仍然是难以颠覆的经营之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