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推动科技出版高质量发展
发布者:陆芳 发布时间:2023-06-01 浏览次数: 733

核心阅读:无论多么先进的出版内容,如果没有相应的出版形式来承载并展示出来,就无法实现出版的目的。出版形式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能否及时运用先进出版形式去呈现先进出版内容,就成了提升出版质量不可或缺的要素。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时强调,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出版业如何通过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出版人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重大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科技出版工作的实践,联系当前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着重从四个方面探讨这一课题。

在图书选题创新上求突破

出版企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属于内容产业,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如何,取决于图书内容质量的高低,因此出版创新首先要在内容创新上下功夫。出版内容主要通过图书选题体现出来,因此,抓出版内容创新,必须在图书选题创新上求突破。

出版实践表明,要在图书选题创新方面占据主动,一要充分认识社会事物发展的永恒性和人们对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持续性,在思想上牢固确立“选题创新无穷尽”的观念;二要学习运用好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和规律,善于用创新思维的方式,通过对现有素材的“上联下分”“左拓右展”等多维度、深层次、成系统的分析,就能挖掘出独具特色的原创性选题。比如,中国编辑学会为庆祝建党百年组织出版的“中国科技之路”主题出版丛书,就是跳出过去单一出版单位、单一介绍某个领域科技成果的传统思维模式,站在建设科技强国高度,运用系统论原理进行跨行业设计,使其从众多同类选题中脱颖而出的。再如,笔者直接参与策划的“中国现代养殖技术与经营”丛书,就是追踪现代养殖企业的新需求、打破过去只讲技术的传统思路,把经营作为丛书的重要内容,使其体现了较强的原创性,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上市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出版内容与出版形式同步创新

无论多么先进的出版内容,如果没有相应的出版形式来承载并展示出来,就无法实现出版的目的。出版形式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能否及时运用先进出版形式去呈现先进出版内容,就成了提升出版质量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国的出版形式经过传统印刷出版时代向数字出版时代转变,已经进入“网与云”时代,出版产品形态迅速扩展,数据库出版物、音视频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多形态出版物大量涌现。据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通过数字出版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增长率,均显著高于传统出版。因此,坚持出版内容与出版形式同步创新,才能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从许多出版单位的实践看,出版形式创新要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对比较成熟的创新形式,在做深做精上下功夫。比如国防工业出版社,为了把“中国科技之路”丛书航天卷打造成纸数结合的精品,将31个视频、38个音频、11个VR制品和H5长图等数字产品同时运用其中,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先易后难,在扩展融合出版覆盖面上下功夫。许多出版单位先从创新风险较小的“教育出版”入手,然后逐步向大众阅读出版拓展。例如,人民邮电出版社在开发行业教材教辅基础上,面向个人用户上线各类音视频、AI课程近500种,年收益近2000万元。人民卫生出版社创建的“人卫学习强国号”,关注用户超过4300万。三是在自我完善、提高独创能力上下功夫。许多出版单位在创新出版形式之初,采取横向联合的办法迅速打开了局面,随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逐步迈出了独立创新的步伐。如建筑工业出版社搭建的“作者、出版者与读者”三者互动的知识服务平台,为推动出版形式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探索出版产品发行新方法

出版产品发行是指通过市场销售和传播,挖掘出产品的潜在价值。显然,如果出版忽略了发行,即使很有潜在市场价值的图书,也很难实现较好的效益。因此,不断创新出版产品发行工作,就成了出版者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一要创新发行理念,确立大发行观。我国的出版发行,先后经历新华书店发行、出版社自办营销发行、自办发行与专业网站合作营销发行后,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传播兴起,又悄然转向了内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多维度传播性发行,这种发行模式和理念即是我们所讲的大发行观,其核心是以服务读者为导向,运用各种手段谋求最大的发行效益。

二要创新发行形式,开辟新媒体传播新业态。过去出版发行的基本形式是以图书在实体书店向读者展示销售,读者现场看书后才确定是否购买。后来,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运用,各类新媒体如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以及深度开发的APP等,都具备传播快、覆盖广、能互动、体验感强等传播特点,读者可随时通过各种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直接认购。各种新媒体的纷纷进入,对传统发行方式,甚至对早期的网上推销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因此要想在新一轮发行形式变革中争取主动,必须在开发新媒体传播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三要创新发行渠道,形成立体传播优势。传统发行渠道主要有新华书店主渠道和民营书店二渠道,其最大优势是销售系统比较完整稳定,而后来陆续进入的网络特别是新媒体传播渠道,主要是依托各种数字平台直接推送广大读者,其最大优势是渠道呈扁平化,既节省成本又快速有效。目前虽然传统发行渠道还占主导地位,但受新媒体传播冲击较大。在这种形势下,要谋求出版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从大发行视角,对现有发行渠道进行优化整合,构建多元渠道并存的立体发行新格局:一是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完善线下发行渠道,为其插上网上传播销售的“翅膀”;二是重视横向扩展,打开与社外有关新媒体的合作渠道,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三是立足长远,创建社内多层次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不仅建立本级的各类新媒体传播平台,还要鼓励全体员工建立与各自工作相关的自媒体平台,发挥好自媒体私域传播的作用。如电子工业出版社,从2020年年初就着手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目前已形成以微信、微博、抖音、视频号以及直播带货为主要平台的新媒体传播矩阵,该社在2022年度,通过新媒体传播运营,销售码洋达到了1.9亿元。

培养与时俱进的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出版融合快速发展,缺乏复合型人才的问题相当突出。多年来,各出版单位对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有许多好的做法,但要培养与时俱进的复合型人才,就需要对现有做法进行改进和完善。

一是重新设计教育内容。通过调整充实在职人员学习内容及考核标准,使其掌握必要的新知识新技能。比如人民邮电出版社将学习融合出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作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必备内容,取得了较好效果。二是拓宽教育渠道。过去主要通过集中授课培训在职人员,随着线上继续教育模式逐步成熟,要重视加大线上培训力度。比如许多出版单位每年积极参加中国编辑学会组织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线上课程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三是完善和改进传统的学习方式。比如,将过去的“以老带新”改为“新老互帮”:老人向新人传授编辑业务基本知识和技能,新人向老人介绍融合出版的新知识、新技能;将员工工作岗位相对固定的做法,调整为轮岗工作制,以提升工作能力,更好开展合作;将过去强调自学,改为自学与项目带动相结合,以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实践性,等等。四是加大走出去与请进来培训力度。比如对那些关键又急需的岗位人才,采取送出专项培训或请专家进社现场指导的办法,以加速急需人才培养。

大量出版实践表明,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牢牢把握出版工作的文化企业特性,坚持与时俱进,大胆开拓创新,就能不断探索出实现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新方法。

(作者单位:金盾出版社)